← 返回首页

核聚变发展历史

核聚变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发现到实验验证,再到大规模工程实践的漫长历程。这一百年的发展史见证了人类对宇宙能源奥秘的不断探索。

1920年代

理论基础奠定

亚瑟·爱丁顿提出恒星能量来源于氢核聚变反应的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太阳和其他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的机制,为后续的核聚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2年

核聚变反应首次实现

马克·奥利芬特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人工核聚变反应,使用粒子加速器将氘核加速撞击锂靶,观察到了核聚变现象。

1950年代

氢弹研制成功

美国和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氢弹,首次实现了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反应的大规模释放。这证明了核聚变反应的巨大能量潜力,同时也推动了受控核聚变的研究。

1951年

托卡马克概念提出

苏联科学家伊戈尔·塔姆安德烈·萨哈罗夫提出了托卡马克(Tokamak)概念,这是一种环形磁约束聚变装置的设计方案。

1958年

受控核聚变研究公开

在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上,各国首次公开了受控核聚变研究成果,标志着这一领域从军事保密转向国际合作。

1968年

T-3托卡马克突破

苏联的T-3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重大突破,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000万度,证明了托卡马克路线的可行性,引起了国际关注。

1970年代

惯性约束聚变兴起

激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的兴起。美国开始建设大型激光装置,探索用激光压缩燃料球实现核聚变的可能性。

1983年

JET装置建成

欧洲联合环(JET)在英国建成,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为ITER项目积累了重要经验。

1991年

JET首次产生聚变能

JET装置首次成功产生了1.7兆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约2秒,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受控条件下产生显著的聚变能量。

1997年

JET创造世界纪录

JET装置创造了16.1兆瓦聚变功率的世界纪录,Q值(输出功率/输入功率)达到0.67,接近能量平衡点。

2006年

ITER项目启动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正式启动,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合作建设,目标是实现Q>10的聚变反应。

2022年

NIF实现聚变点火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首次实现了聚变点火,输出能量超过输入的激光能量,这是惯性约束聚变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2023年

商业化进程加速

多家私人核聚变公司获得大量投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TAE Technologies等公司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商业化时间表。

2025年

ITER建设进展

ITER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预计将在2030年代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这将是人类核聚变研究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重要科学家贡献

亚瑟·爱丁顿 (Arthur Eddington)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首次提出恒星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的理论,为核聚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伊戈尔·塔姆 (Igor Tamm)

苏联物理学家,托卡马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安德烈·萨哈罗夫 (Andrei Sakharov)

苏联物理学家,托卡马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的人权活动家,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莱曼·斯皮策 (Lyman Spitzer)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仿星器概念的提出者,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创始人。

约翰·劳森 (John Lawson)

英国物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劳森判据,定义了实现核聚变点火所需的基本条件。

爱德华·泰勒 (Edward Teller)

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氢弹之父",对核聚变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贡献。

技术发展里程碑

未来展望

核聚变研究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ITER项目的建设、私人公司的积极参与、以及NIF实现聚变点火的突破,都预示着核聚变商业化的曙光已经出现。预计在2030-2040年代,我们将看到第一批商业化的核聚变电站投入运营,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