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核聚变理论知识

核聚变理论涉及核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磁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基础对于核聚变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核反应理论基础

核结合能与质量亏损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 = mc²,核聚变反应中的能量释放来源于质量亏损。当轻核结合成重核时,产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这部分质量差转化为能量释放。

核结合能曲线显示,铁-56具有最高的比结合能,因此比铁轻的核素通过聚变反应可以释放能量,而比铁重的核素通过裂变反应释放能量。

量子隧穿效应

经典物理学认为,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由于库仑排斥力无法接近到足够近的距离发生聚变。但根据量子力学,粒子具有波动性,存在一定概率穿透库仑势垒,这种现象称为量子隧穿效应。

隧穿概率与粒子能量和势垒高度有关,温度越高,粒子动能越大,隧穿概率越高。这解释了为什么核聚变需要极高的温度。

反应截面与反应率

核反应截面σ(E)描述了特定能量下核反应发生的概率,单位为靶恩(barn,10⁻²⁴ cm²)。反应率R由以下公式给出:

R = n₁n₂⟨σv⟩

其中n₁、n₂是反应物的数密度,⟨σv⟩是反应截面与相对速度的乘积在麦克斯韦分布下的平均值。

等离子体物理学基础

德拜长度与等离子体频率

德拜长度λD是等离子体中电荷屏蔽的特征长度:

λD = √(ε₀kT/ne²)

其中ε₀是真空介电常数,k是玻尔兹曼常数,T是温度,n是电子密度,e是电子电荷。

等离子体频率ωp描述了电子集体振荡的特征频率:

ωp = √(ne²/ε₀m)

等离子体β值

β值定义为等离子体压力与磁压力的比值:

β = 2μ₀p/B²

其中μ₀是真空磁导率,p是等离子体压力,B是磁感应强度。β值是衡量磁约束效率的重要参数。

输运理论

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和能量输运包括经典输运、新经典输运和湍流输运三个层次:

磁约束聚变理论

单粒子轨道理论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以分解为三种基本运动:

回旋运动

粒子围绕磁力线的高频圆周运动,回旋频率为 ωc = eB/m

漂移运动

由于磁场梯度、曲率等因素引起的低频漂移运动

平行运动

沿磁力线方向的自由运动

磁流体力学(MHD)理论

MHD理论将等离子体视为导电流体,描述其宏观行为。基本方程组包括:

MHD不稳定性

等离子体中存在多种MHD不稳定性,主要包括:

不稳定性类型 驱动机制 影响 控制方法
撕裂模 电流密度梯度 磁重联,约束恶化 电流分布优化
气球模 压力梯度 局部约束损失 磁剪切优化
扭曲模 电流分布 等离子体破裂 反馈控制
交换模 磁场曲率 边界约束恶化 磁场位形优化

托卡马克物理

磁场位形

托卡马克的磁场由环向场和极向场组成,形成螺旋磁力线结构。安全因子q定义为:

q = rBφ/(RBθ)

其中r是小半径,R是大半径,Bφ是环向磁场,Bθ是极向磁场。

平衡理论

托卡马克平衡由Grad-Shafranov方程描述:

Δ*ψ = -μ₀R²dp/dψ - FF'

其中ψ是极向磁通函数,p是压力,F = RBφ是环向磁通函数。

约束标度律

经验标度律描述了约束时间与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ITER98(y,2)标度律为:

τE = 0.0562 I⁰·⁹³ B⁰·¹⁵ n₁₉⁰·⁴¹ P⁻⁰·⁶⁹ R¹·⁹⁷ ε⁰·⁵⁸ κ⁰·⁷⁸ A⁻⁰·¹⁹

惯性约束聚变理论

流体力学理论

ICF中的内爆过程由流体力学方程组描述,包括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是影响内爆对称性的关键因素。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涉及多种非线性过程:

点火条件

ICF点火需要满足Lawson判据的修正形式:

ρR > 1 g/cm²

Ti > 5 keV

其中ρR是面密度,Ti是离子温度。

先进约束概念

仿星器理论

仿星器通过外部线圈产生螺旋磁场,具有本征稳态运行能力。关键理论包括:

场反转位形(FRC)

FRC是一种紧凑的磁约束位形,具有高β值和简单的磁场结构。理论研究重点包括:

燃烧等离子体物理

α粒子物理

在燃烧等离子体中,α粒子(氦-4核)的行为至关重要:

燃烧控制

燃烧等离子体的控制涉及多个方面:

材料科学理论

辐照损伤理论

中子辐照会在材料中产生各种缺陷:

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面临的挑战:

数值模拟方法

MHD模拟

用于研究等离子体宏观稳定性和演化:

动理学模拟

用于研究微观物理过程:

输运模拟

用于预测等离子体性能:

未来理论发展方向

核聚变理论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

这些理论研究将为下一代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基础,推动核聚变能源的最终实现。